智慧公安建設,應結合本地實際需求,對標全國先進地市,堅持以公安大數據智能化為發展主線,積極拓展圍繞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創新技術的智能化應用體系,深化全局公安機關的警務實戰效能,最終形成能夠突出本地實際特色的智慧公安樣板。按照“1+1+7+3”總體架構設計,圍繞1個全域感知體系、1個多元數據中心、7個實戰業務領域,按3年行動路線統籌規劃實施。
“城市大腦”是一個按照“城市生命體”理論和“互聯網+現代治理”思維,結合城市特點和整體規劃,創新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構建的城市數字基礎設施。其整合匯集政府、企業和社會數據,在城市治理領域進行融合計算,實現城市運行的生命體征感知、公共安全管理、宏觀決策指揮、事件預測預警等功能。通過城市運營中心、領導駕駛艙和服務觸達端等多種形式,為政府相關單位及老百姓提供服務。
“數字鄉村”解決方案是“數字中國”與“鄉村振興”的戰略疊加,嚴密貼合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轉型進程,整合云計算、區塊鏈、電商平臺、人工智能、生態服務體系等多項資源,助力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治理數字化。包含三大核心業務板塊:“數字興業”、“數字治理”、“科學決策”。
元宇宙(Metaverse)是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鏈接與創造的,與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元宇宙場景有兩個技術突破:第一個是XR、數字孿生、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單項技術的突破,從不同維度實現立體視覺、深度沉浸、虛擬分身等元宇宙應用的基礎功能;第二個突破是多項數字技術的綜合應用突破,通過多技術的疊加兼容、交互融合,凝聚形成技術合力推動元宇宙穩定有序發展。 通過元宇宙虛實融合智能制造,打造數字孿生工廠,推廣生產協作工具;虛實融合醫療健康,實現元診療,賦能醫學研究;虛實融合協同辦公,培育無邊界辦公平臺,發展元上會議室;虛實融合數字城市,建立城市數字沙盤,強化風險應急管理,提供智能化政務服務。
城市生命線工程事關城市人居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及城市韌性。因此,城市不僅需要提升在面對突發問題時的“戰時”處置能力,也需要通過“平時”的智能監控、高效管理、風險預判,提高水、電、氣、橋、隧的安全韌性,降低城市生命線安全風險。 1、建立城市綜合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包括3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分為為危險性(H)、脆弱性(V)和應急能力(E),危險性指標根據城市安全監測系統覆蓋情況分為城市生命線、工業安全 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自然災害;脆弱性是城市自身的固有屬性,同一種事故災害造成的事故后果與城市脆弱性大小息息相關,城市脆弱性指標分為人口密度、城市經濟水平、交通密度、和重要防護目標;應急能力指城市的綜合應急能力,包括應急救援隊伍、應急物資及已應急預案三方面。
智慧社區建設,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接口、分級建設”的原則,構建一套集社區安防、業主服務、自治共治、物業管理、政府監管為一體并可持續運營的智慧化平臺“社區微腦”,為居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利的智慧化生活環境,從而形成一種基于信息化、智慧化管理與服務形態的社區。并提高社區網格化綜合治理的水平,促進網格化管理與社區自治良性互動。
“數字電網”為電網各業務部門提供統一的數據管理平臺,將不同業務系統的數據進行整合、治理、分析、應用。深入推進數字技術與電網技術融合發展,在電網全環節推進數字化轉型,是實現公司戰略目標的關鍵所在。大力發展“數字新基建”,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電網賦能、賦值、賦智,著力提升電網綠色安全、泛在互聯、高效互動和智能開放能力,將讓電網更“智能”、讓能源更“綠色”、讓用能更“美好”。
“智慧新能源微網”結合能源物聯網和智能調度技術,為用戶提供新能源發電系統和能源管理系統,包含光伏、風電、儲能、充電樁等設備,構成新能源微網。實現分布式電源的靈活、高效應用,解決數量龐大、形式多樣的分布式電源并網問題。開發和延伸微網能夠充分促進分布式電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接入,實現對負荷多種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給,是實現主動式配電網的一種有效方式,使傳統電網向智能電網過渡。
“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指大腦與計算機或外界設備之間的一種聯系或通路,主要通過采集大腦信號,對數字信號進行特征提取,得到某一功能活動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量,通過分類后生成外部設備指令,計算機或外界設備還能產生相應的信息反饋到大腦,從而實現“腦機交互”。應用于醫療康復、教育培訓、家庭生活、大眾消費和娛樂領域。
“智慧旅游”通過構建全域旅游一體化平臺,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政府對全域旅游產業鏈的統一融和,并進行戰略性規劃與運用,為政府、企業和游客提供決策和咨詢服務,全面提升旅游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重點加強對古建筑的保護,提升消防安全,對游客的全面感知和行為趨勢分析。
“智慧消防”通過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重點單位為核心的智慧消防平臺建設,實現全領域、全時空、全感知和全流程的消防管理,構建責任人、責任單位和消防應急救援單位的信息共享機制;以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等方式實現“技防、人防和物防”于一張網、一個輔助決策系統和一個指揮平臺;利用“電力指紋”和負荷辨識技術,主動發現電氣火災隱患,覆蓋超過90%的漏電、短路、超負荷、 電弧故障、電器故障識別、使用不當、線纜溫度監測等導致電氣火災的風險感知和預警。
“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是集新興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依托部署在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環境溫濕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圖像等)和無線通信網絡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面向農業生產單位,為生產者提供農業生產大數據平臺,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
“智慧醫療”以智能醫學影像診斷為核心、語音識別為基礎的醫療大數據體系,完善醫院臨床數據中心;在社區醫療領域部署遠程醫療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的覆蓋面,同時減少資本的投入。利用BLE、LoRa、RF等物聯網技術與在線監測技術、信息化技術,打通病房、病區內的各種醫療設備與原醫療系統(HIS、NIS、EMR等)的信息孤島,大幅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荷,提升患者體驗與滿意度,實現醫患間信息的無縫交互。